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广东省科协集人才汇资源 助推“幸福广东”建设

2014-06-12 来源: 【字体:
阅读:

  中国科协“七大”以来,广东省各级科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科协职责,全面推进“三个服务、一个加强”各项工作,为广东省实现“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努力推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幸福广东”建设。

集人才汇资源惠企业惠三农

  人才智力资源和组织网络,是科协独具特色的优势。广东省科协注重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到企业、农村等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决策咨询等工作。

  聚创新资源到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科协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学会的人力资源优势,把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引向企业,促进了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调整、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广东省科协在11个地级市的高新企业、产业集群区、技术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33家“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组织了30多位院士和300多名专家与建站企业建立服务关系,帮助企业完成重大技术开发项目56项,为企业增创经济效益18亿多元。据统计,33家建站单位2009年累计实现产值3290亿元,约占同期广东省GDP的8.3%。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广东省科协举办技术创新方法培训,累计为326家企业培训了1899名高端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促进了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调整、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

  开展惠农服务,助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为了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改革与发展,广东省科协围绕地方发展现代农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积极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建立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及科协系统服务新农村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据初步统计,近五年来,广东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共有110个先进单位和66位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得国家和省级的表彰,引导表彰对象投入资金1亿多元,辐射带动农户近43万户,每年每户增收1675元;推广新品种403个、新技术304项;开展技术培训2139次、培训人数21万人次,承担县级以上科技项目304项,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广大农村群众称为“得民心、益民智工程”。此外,广东“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也取得了新进展。

  开展决策咨询,献计地方科学发展。广东省科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进行研究,通过调研报告和提案形式,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完成了《广东省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对策》调研工作,为国家制定出台促进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广东省科协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华南师大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广东省民众心理和谐的评估与建设”项目组,对广东省民众心理和谐进行研究和评估,采用分层、多阶段、层内与人口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调查约6000名普通居民,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的珠三角地区调查约1500名务工人员。在完成民众心理和谐现状评估、心理和谐建设对策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广东省民众心理和谐动态监测服务平台”。此外,加强对学术交流和调研成果的提炼,汇编出版了《科技创新建言献策报告集》,为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谋献策。

  广东省各级科协在开展科学论证和决策咨询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市科协开展为亚运会献计献策活动,在亚运场馆周边和主干道推广应用新型井盖防盗装置技术;深圳市科协开展《深圳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调研》等课题研究;珠海、东莞市科协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言》,并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呈报。

大联合大协作促科普大发展

  广东省科协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赋予的职责,通过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搭建社会化的科普“大舞台”,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机制,科普活动迈向经常化、市民化、长效化,推动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致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广东省科协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广东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建立完善了各级纲要实施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把《科学素质纲要》任务落实到基层。为总结推广“十一五”广东省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突出经验,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广东省科协举办了《科学素质纲要》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的好作法好经验。此外,开展了广东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为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十二五”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了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主题科普活动,广东省科协通过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五个一”工程、开展第二批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等活动,稳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同时,省科协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方面主题,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已形成“全省公众科学传播大行动”、“万名专家讲科普”、“科普影视进校园”等科普品牌。广东省科协还开展相关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工作,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应急能力。2010年8月9~13日,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来自全国的391项青少年创新项目和200项科技辅导员项目参加了角逐。广东省共有24个项目、33人参赛,不仅是参赛项目最多的省份,总成绩也居全国第一。

  科普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广东省科协通过编印科普图书和科普资源包,建立广东科普资源信息库,通过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和百县百项科普示范特色建设和示范站、栏、员等手段,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利用。

  广东省科协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资源开发方面的利用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推动广东成为科普作品创作、生产、销售的科普产业大省,广东省科协在第四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以“科普DV视频剧及科普小品剧本专题创作”作为主题,广泛向社会征集作品。这次大赛,使科普作品创作专业工作者、学校师生及广大科普作品创作者等科普作品创作力量能够形成合力,迈出了广东省科普特色事业建设的新步伐。

  广东省科协还积极申报“2010年百县百项科普示范特色建设和示范站、栏、员”项目;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评估和认定、全省科普基础信息调查工作。

  “科普亚运”主题活动有声有色。在2010年的全国科普日中,广东省科协联合相关单位,举办了题为“走进低碳生活,科学文明迎亚运”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中举行了“迎亚运,绿色低碳健行”绿道体验及大学城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作为亚运主场,广州市科协也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现场派发了6000张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比赛门票,吸引了近万名市民参与。在广州市科协举办的广州科普系列讲座中,邀请专家现场讲述与亚运相关的各类科技知识,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体育锻炼、环境保护等等。

  围绕第16届亚运会的举办,广东省科协系统,特别是广州市科协组织策划传播亚运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为科技亚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省科协系统组织共开展各类以亚运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上千场次,印发各种亚运科普知识宣传资料20多万册。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万名广州地区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人员参与了本届亚运会的志愿服务。钟南山院士等一大批医疗行业的科技工作者率先参与亚运志愿服务,参与了亚运会医疗保障方面的筹备工作。

用真心花力气打造三大平台

  对科协来说,科技工作者是最宝贵的财富。一直以来,广东省科协都将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之一。全省各级科协切实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促进了广东省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

  联络服务平台:让科技工作者有“家”的温暖。为充分发挥在粤工作院士在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广东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科协等单位共同成立了广东院士联络中心,日常事务和具体工作由广东省科协负责承办。中心成立后,通过加强省委、省政府领导与院士的联系和沟通,听取和反映院士的呼声和建议,关心院士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协助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实施有关政策规定,为院士提供有效服务。

  广东省科协还成立了广东科技工作者法律服务中心、广东青年科学家联络中心和广东科技人才服务中心,专门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联系沟通的平台。这几个中心的建立,加强了省委、省政府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其中,广东青年科学家联络中心致力于为青年科学家服务,发挥青年科学家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广东科技工作者法律服务中心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开设法律咨询热线电话、法律咨询网上在线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日,为广东科技工作者无偿提供科技法律服务,维护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团体的合法权益。

  创业创新平台:让科技工作者有用武之地。对众多企业来说,科研力量薄弱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广东省科协开展的“厂会协作”、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工作,则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之间搭起了桥梁,也为科技人才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

  目前,广东省科协所属的自然科学类省级学会有152家、联系科技人员近30万人,市级科协所属市级学会850多家、联系科技人员30多万人。学会会员都是学术造诣较高的科技人员,他们是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适应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和科技人才成长的需求,按照“整合资源、建立平台、服务企业、互惠互利”的工作思路,省科协积极动员和组织各级学会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厂会协作”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培训创新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省有各级科协所属学会面向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完成合作项目980项,参与活动的科技专家4000多人次,服务企业1000多家。

  表彰激励平台: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2010年3月24日,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的25名获奖者在省科协七届四次全委会议上受到表彰。他们均是奋战在广东自主创新第一线的新生力量,绝大部分是其所在科研领域的骨干。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是1989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并以著名科学家丁颖院士名义设立的科技奖项。在过去20年间,已经有205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受到了表彰,而他们也都已成为广东省科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管理者。其中,2009年度5名新晋两院院士当中,有3名曾经获得过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广东省科协还积极开展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中国科协2010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等推荐工作。其中,由省科协推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就荣获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在各地市,当地科协也采取各种形式对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比如肇庆、江门市科协就开展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和“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奖活动。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科协则开展“潮汕星河国瑞科技创新奖”评奖工作,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