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我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科普惠农工作

2013-06-14 来源:省科协科技普及部 【字体:
阅读:

  我省自实施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已有171个单位和114个农村科普人带头人获国家和省的表彰,带动受表彰对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发展生产,开展科普示范推广工作;辐射带动农户45万户,使每户年均增收1675元;推广新技术300多项、新品种500多个,培训农民21万多人次,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也被农村广大群众称之为“科普惠农惠万家,处处开出幸福花”的益民智、得民心工程。

加强组织评审,惠农工作成效显著

  为规范项目的推荐、评审、监督工作,我省先后制定了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申报指南》、《项目评审办法》和《广东省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细则(试行)》等管理制度,规范推荐评审程序、评审标准条件、实施工作步骤和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建立评审工作机构、评审专家委员会和评审工作监督组,完善社会公示制度,保证评审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同时,建立了广东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地级以上市科协、县(市、区)科协、申报单位和个人“三级”承诺实施制度,明确各级科协和申报对象的责任和义务。评审工作机制的建立,管理工作制度的健全,监督工作机制的保证,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省科协召开广东省东部地区科普惠农实施工作现场会

  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省共有50个农技协、37个科普示范基地、76名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国家级表彰、奖补资金2120万元;有34个农技协、5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8名农村科普带头人获省级表彰、发放奖补资金1450万元。

以评促建,建立完善培育发展机制

  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我省在做好优秀项目推荐评审工作的同时,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培育”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扶持和培育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示范户,指导和帮助他们提高科普示范、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强化对农村的科技支撑。2008年以来,全省科协积极开展“千会服务千村”行动,组建农村专家科技服务团,采取“一会一村”、“一会多村”、“多会一村”的服务方式,动员和组织各级学会为农村基层科普组织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培育先进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50个学会(协会、研究会)在1500多条自然村开展帮扶结对工作,参加的科技专家达3000多人次,开展技术培训2000多场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300多项、新品种100多种,派发图书资料40000多份,赠送了一批肥料、种子、种苗,惠及农民500多万人次。通过技术人才扶持,取得了“建立一个协会、培育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省科协召开广东省西部地区科普惠农实施工作现场会

  同时,建立全省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引导和扶持全省各级农技协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建立各类农技协2800多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5600多个。他们扎根农村,上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团结农村能工巧匠,与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以省农技协为载体,坚持开展农技协经办人培训交流活动,引导基层农技协规范管理,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探索农技协多元化、多模式发展路子,基层农技协的示范带动、公共服务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建立科普惠农项目库。目前,我省已建立项目库764个,其中农技协302个,科普基地288个,科普带头人311人。对入库项目加强跟踪指导,及时调整补充,同时要求各地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库建设。培育服务制度的完善,产生了广泛的引导作用,让科普惠农深入人心。

典型引路,做好各项示范服务机制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评审表彰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在于更好地发挥表彰对象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目前已建有省级服务站78个,县级服务站350多个。依托服务站,充分发挥表彰对象的引导示范作用。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在科协全委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活动上对获奖表彰对象进行大力宣传表彰,在广东科技报开辟《科普惠农专刊》,通过宣传活动,组织表彰对象在各类培训班和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汇编获奖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营造农民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的良好氛围,增强表彰对象的社会责任感。


省科协、省财政厅对2013年国家级、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进行评审

  此外,还建立调研回访检查制度。组成省、市联合回访检查工作组,通过深入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入户交流访问等方式,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百分百回访。加强对表彰对象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网络建立科普惠农“直通车”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普惠农实施情况,为表彰对象发布信息、了解技术人才需求、寻求合作创造条件。同时,组织表彰对象到省内外等地开展交流考察活动,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广泛扩展科普惠农的社会影响,让广大农民真正依靠科技走致富道路。

做好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直接服务农村群众的惠农工程。鉴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级尚未建立对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我省除省级财政安排专项配套资金外,尚有部分市、县安排少量配套奖励资金,总体上奖励覆盖面不大。


省科协对粤东片科普惠农实施工作进行回访考察调研

  广东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除珠三角地区外,其他地区农业仍然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为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工作,2011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召开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会议,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提出“十二五”期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个一”目标,即推荐表彰1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00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建立100个省级科普惠农服务站。通过总结经验、政策引导、示范引领和带动推广,形成科普惠农长效激励机制。2012年,省科协、省财政厅分片召开科普惠农实施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基层先进做法,促进各地工作均衡发展。

  我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着眼于“培育好、示范好、宣传好、服务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