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鹏博士做客广东科协论坛第54期报告会
广东科协论坛第54期专题报告会于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上午9:30时在广东科学馆(广州市连新路171号)402室举行。报告会由我国著名超材料领域专家、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始人、院长刘若鹏博士作“工业级超材料技术的创建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中国科协网、广东省科协网对本次论坛作在线直播。>>点击进入在线直播页面
第54期广东科协论坛
刘若鹏博士主讲
报告中,刘若鹏首先介绍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光启经过3年成长,集结了一支200多人的世界级科研团队,其研究人员95%是35岁以下。他们多来自世界顶尖研究中心,学科背景多样互补,进行着新兴尖端科技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涉及新型人工超材料、微波电磁场、未来通信系统、微流控生物医学芯片等多个领域,并在《科学》、《物理学快报》等国际核心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47篇,共申请国内外专利超过2300件,其中发明专利1700件,占全球超材料领域申请量的85%。
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与会专家与刘博士研讨
在谈到工业级超材料技术的创建历程、工业级超材料技术的特点及其工业化体系时,刘若鹏说,超材料的应用与原有的材料制备有很大的区别,以往是自然界有什么材料,就能制造出什么物品;而超材料完全是逆向设计,根据针对电磁波的具体应用需求,制造出具有相应功能的材料。
论坛学术氛围浓厚
专家简介:
刘若鹏,男,1983年9月24日生。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博士,超材料领域专家,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始人、院长。现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超材料微波射频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第三届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青年联合会常委,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刘若鹏于2004-2006年间,先后在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和东南大学国家毫米波重点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开发快速射线追踪电磁算法并应用于辐射源位置探测问题、设计新型传输线人工电磁材料;等效材料分析方法的研究、凋落波放大的实验验证、基于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双频射频器件研发等。
2006年7月在浙江大学竺可桢荣誉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国杜克大学师承超材料领域创始人和学科泰斗David Smith从事超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在三年内超前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即开发了最先进的超材料系统,其中包括高等介质理论、超材料快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及超材料的集成模式。他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上发表的宽频段隐身衣的实验实现引起了学术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媒体的高度重视。曾发表国际顶尖期刊和会议论文四十余篇、著书一部并申请和获取三百六十余项国际和国内专利,他在超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12份《科学》杂志上被评为过去十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曾应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美国丰田公司研究中心,美国波音公司、美国诺斯洛普公司等世界顶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国际领军企业进行学术报告。
2010年2月,刘若鹏率领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建团队入围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同年7月,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建,并被列入2010年“深圳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深圳市“十二五”计划重点支持的科研平台机构。2010年至今,刘若鹏主要从事新型人工电磁材料(超材料), 复杂渐变材料、等效介质理论与光学变换理论及快速设计算法、大规模复杂人工材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实现工艺和方式、射频应用与系统集成;超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至2013年5月,申请超过2300件国内和PCT超材料领域底层专利并获得360余件国内和PCT专利授权。
由于在超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刘若鹏博士被认定为“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并荣获“2012年度广东省劳动模范”、“第七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深圳市福田区 “福田杰出人才”称号。他率领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建团队也先后获得“第十届北美洲中国留学人员—杰出海归创业团体奖”;“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杰出海外创业团队”荣誉称号。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