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协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惠民科普深入民心
近年来,广东省科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为主线,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坚持服务民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面向基层的工作原则,不断提高社会化科普服务水平和效果。调查显示,2010年广东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3%,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3.27%的平均水平,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督查组对我省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情况进行了督查,认为我省《纲要》实施工作“认识到位、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纲要》实施主题突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活动组织有声有色;实施科学素质“四大行动”有突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有成效,科普队伍建设有成绩。
形成合力 主题科普活动有特色
省科协认真履行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推动建立“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纲要实施工作机制,完成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并推动部门、地方落实纲要实施工作任务。各级科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合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圆满完成承办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大任务,打造了“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科普漂流书屋”以及“广州千师万苗工程”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科普工作品牌。
每年的“四大主题科普活动”———“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千会服务千村’活动”、“全国科技周、防灾减灾日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广东省科协都与时俱进,紧跟热点,不断创新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社会各界送上“科普盛宴”。像这几年的“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省科协均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公益科普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现场举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讲座、防灾减灾应急技术与设备展示、防灾减灾科普剧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向社区居民代表和学生赠送防灾减灾科普图书、科普资源包等,使广大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从中学到应急自救避险知识。
而 “全国科普日”品牌活动也更有实效和深入人心。其中,2012年,围绕“弘扬广东精神、同铸食品安全”的主题,省科协联合省纲要办、省食品安全办公室等开展了“食品咨询一条街”、科普文艺表演、广场科普咨询服务等活动,通过食品咨询展示、食品安全识别、食品安全宣传多媒体播放和宣传资料发放等,向群众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省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也被中国科协评为201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项目。
紧跟热点 科普资源开发有成效
除了紧跟热点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广东省科协也不断结合公众需求开发科普资源。至今已举办了六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征集了一大批优秀科普作品。而《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丛书》,是省科协创新开发的科普资源包之一。该丛书根据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新颖的视角,别致的体裁,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向广大读者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优秀成果。
同时,省科协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建立了“广东科普资源库”和“广东科普资源配送中心”,每年发布科普资源开发与征集指南,重点开发和免费配送一批地方特色科普资源。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衍生了核辐射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甚至引发了哄抢碘盐的现象。对此,省科协及时开展地震、核能、核辐射等问题科学知识普及,引导公众舆论健康发展。组织专家紧急编印了《科学防核辐射》科普挂图、折页及《科学防灾应急手册》科普图书,迅速下发各地科普图书5万余册,折页10万多张,挂图约3千套,积极普及科普知识,引导公众舆论健康发展,破除各种不良信息和谣言。
省科协还大力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项科普条件,丰富社会科普内容。作为“十二五”时期省纲要实施的工作任务之一,“科普漂流书屋”工程在全省范围逐步推广。目前,已在社区、学校试点建立“科普漂流书屋”130座,漂流书籍4.2万册。
注重创新 青少年科普有亮点
突出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四大重点人群”,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是省科协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省科协组织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大手拉小手科学传播行动、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校园科技节、科技馆进校园等活动,成为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品牌。
而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近年来,省科协也深入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五个一”创建工程,目前已在全省创建了107所省级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这些特色学校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创新创造能力,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通过上好科学教育课程、举办校园科技节、院士专家讲坛、开展“四模一电”、头脑奥林匹克、机器人制作、学科竞赛、社会科技调查体验等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适合自身特长的科技活动,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除了创建特色学校外,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2012年起,省科协还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广东营活动。为期一周的科学营活动中,学生们聆听了科学大师讲座、参观了校内科研设施、并与大学生交流和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同时还参观了有关科技场馆、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和历史文化景点等。活动也促进高校与普通高中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激励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贴近民生 社区科普益民有突破
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省科协创新性地开展社区“五个一”(即创建100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开发1000种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科普读物、创建1000个科普志愿者社区服务站、建设10000个社区科普图书室、建设10000座社区科普画廊)创建活动。重点做好社区居民,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劳动者、妇女和老年人的科学素质工作,把社会更多的科学资源引向社区,提高科学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率,提高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民生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省已创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19个,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科普工作氛围。
以此为基础,省科协积极推进各地“社区科普漂流书屋”、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科普基础设施及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便民科普服务,推动了“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实施。2012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全国评选“社区科普益民计划”500个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广东省有33个社区获表彰,极大地调动了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推进了全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和谐社区科学文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看科普成效
五年办主题科普活动1.2万场次
近年来,围绕防治禽流感、汶川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热点事件,省科协始终走在科普第一线,积极联合各地、各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群众性科普活动。仅在2010年,围绕广州亚运,全省科协系统就举办“走进低碳生活、科学文明迎亚运”科普宣传活动1000多场次。
五年来,全省科协系统共举办主题科普活动1.2万场次、科普展览7000多场次、科普讲座20000多场次、科技咨询3000多场次、科技下乡15000多场次;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1300场次,有3842人次在国内国际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29个、科普示范镇204个、科普示范村967个、科普示范户20700户、科普教育基地1000个。
结合全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工作,省科协也进一步推进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五个一”创建活动。其中2012年组织开展了广东省第四批科普示范社区创建评选活动,在原有105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的基础上,新命名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114个。目前,我省已命名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19个。
据统计,近三年来,107所省级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开展科技活动3247场次,参加学生79万人次,学生参与率平均达到82%以上。省级特色学校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项目一等奖项目116项,占一等奖总数的54.46%;获全国赛奖项76项,占全省所获奖项总数的65.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