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省科协助力农村创新发展 惠农服务“照亮”农村致富路

2014-06-12 来源:广东科技报社 【字体:
阅读:

  近年来,广东省科协围绕地方发展现代农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积极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开展“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建立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及科协系统服务新农村的长效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改革与发展。

  2010年9月,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对广东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情况进行调研,认为我省在实施科普惠农工作中领导重视,基层扎实推进,工作创新发展,计划落到实处,引导农村群众运用科技发展生产,树立品牌意识,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好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科普接地气,助力农家致富梦

  自2007起,参照中国科协、财政部的做法,广东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实施了“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取“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运作管理方式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评比、表彰一批科普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民最认可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分别授予“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就像一个助推器,让一批新技术、新成果获得了强有力的辐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据统计,我省自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已有171个单位和114名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国家和省的表彰,带动受表彰对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发展生产,开展科普示范推广工作;辐射带动农户45万户,使每户年均增收1675元;推广新技术300多项、新品种500多个,培训农民21万多人次,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我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着眼于“培育好、示范好、宣传好、服务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一大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也被农村广大群众称之为“科普惠农惠万家,处处开出幸福花”的益民智、得民心工程。 

  奖补一个点,受益一大群

  花生是河源市连平县高莞镇徐村的特色农产品,然而,由于品种老化等问题,一直难以发展壮大。吴培钦作为当地一名农村干部、科普带头人,他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及项目资金,加大对花生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组织农户推广使用有机化肥积极推广无公害花生生产技术,提高农户的花生种植水平。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引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发的优良品种“仲恺花生一号”,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使农户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这是广东实施“科普惠农行动计划”所产生的效应———奖补一个点,受益一大群。

  广东各地实施“科普惠农行动计划”后,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基层的科普活动手段不断丰富。通过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农村科普工作的层次与水平显著增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林金棠为使云浮郁南县农民奔康致富,针对农事节气、产业和农民对各项技术的需求做好技术上门服务、因人施教。由此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学用科学和救治柑桔非黄龙病黄化树,使不少果场尤其是在山地和旱田的柑桔黄化现象得到遏制,出现了复绿的生机,有效保障了郁南柑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受表彰的先进个人,都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先进代表,是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的生力军。受表彰后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开展科普服务工作,利用奖补资金完善协会、基地的科普硬件设施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他们利用奖励资金购买科普设备设施和资料,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方式,导致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成果无法在农村应用,而农民也因为技术、信息的落后,难以在生产经营中取得较好效益。“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后,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也充分发挥其科技服务优势,上联科研院所,下接千家万户,既是先进技术的需求者,又是直接应用者、受益者和传播者,创造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科技普及推广机制,开辟了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快捷、方便、高效的新途径。

  例如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阳春市马水桔协会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支持下,采取多种形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全市种植马水桔总面积23.5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值3.5亿元;,每个会员种植面积达100亩以上,会员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年收入50万元以上大户13户,使马水桔成为阳春市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以来,受表彰单位涵盖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他们通过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服务等,带动专业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技术人才扶持,取得了“建立一个协会、培育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促进了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如全国先进单位韶关乐昌市九峰镇果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了九峰镇和周边镇的水果产业发展,形成以九峰镇为中心的10万多亩水果生产基地。协会会员水果种植面积3900多亩,拥有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500亩,九峰镇也被评为广东省水果技术创新专业镇。 

  服务到基层,科普“常在村”

  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过程中,广东省科协也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惠农服务的长效机制。2008年以来,全省科协积极开展“千会服务千村”行动,组建农村专家科技服务团,采取“一会一村”、“一会多村”、“多会一村” 的形式与农村建立科技服务关系,动员和组织各级学会为农村基层科普组织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培育先进典型。同时,开展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支农惠农系列服务活动,围绕“三农”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组织专家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

  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依山磅海,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历来有养殖家禽的习惯。但由于养殖技术问题未能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不到位,欠缺带头人和示范点,当地养殖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未能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流。为此,阳西县科协积极联系省、市专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编印技术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户及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使农户更加及时有效了解和掌握农业科技动态。同时发动科普带头人钟统维,全面推广立体规模化种养殖致富的成功典型。村民们看到了科技致富的希望,投身养殖的热情空前高涨,使得该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有30多户农户办起了大型果、鱼、鹅立体规模化种养殖场,总面积达8700多亩。

  近年来,在各级科协的推动下,许多“土专家”、“土秀才”均加入农技协组织,同时建立起全省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省农技协为载体,坚持开展农技协经办人培训交流活动,引导和扶持全省各级农技协健康发展。据统计,全省建立各类农技协2800多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5600多个。通过发挥表彰对象的引导示范作用,建立起省级科普惠农服务站78个,县级科普惠农服务站350多个,带动和辐射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惠农服务“成绩单”

  百名科普带头人辐射农户60万户

  省科协实施“千会服务千村”行动,组织省、市700多个学会与1280个乡村建立科技服务关系,开展“村会协作”、“科普惠农专家直通车”和农村党员科技示范户活动。依托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和农函大,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农村青年创业、水库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0多人,培训职业技能人才50多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800多项。

  省科协会同各级财政部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奖励农村科普先进集体171个,科普带头人114名,辐射带动农户近60万户,平均每户年增收3348元。截至2012年,我省共有50个农技协、37个科普示范基地、76名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国家级表彰、奖补资金2120万元;有34个农技协、5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8名农村科普带头人获省级表彰、发放奖补资金1450万元。


分享到:
×

用户登录